Labfans是一个针对大学生、工程师和科研工作者的技术社区。 论坛首页 | 联系我们(Contact Us)
MATLAB爱好者论坛-LabFans.com
返回   MATLAB爱好者论坛-LabFans.com > 基础科学 > 物理学
物理学 A discussion board for Physics.
回复
 
主题工具 显示模式
旧 2022-12-28, 20:56   #1
584787769
初级会员
 
注册日期: 2022-12-28
帖子: 5
声望力: 0
584787769 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默认 从共性规律到万物理论的一种可能

我找到了一个最基础的规律,一个能作用于自身的规律。
我从它入手,用它推测存在之外,最后的到的模型能解释很多物理学一般难以解释的东西,比如物理规律和那么多场是怎么来的。
但我的所见所知太少了,希望你们帮忙验证一下。
我的模型最后甚至能够证明它自己。
它不给一切的所谓造物主或者上帝留下一丝插手空间,它只有自然本身。
584787769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2022-12-28, 20:57   #2
584787769
初级会员
 
注册日期: 2022-12-28
帖子: 5
声望力: 0
584787769 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默认 回复: 从共性规律到万物理论的一种可能

一.共性规律。
在不断的思辨中,我不断地剔除了那些变动也无关紧要的变量,不断地向世界的底层追寻。
最后我找到了它,在这里它剔无可剔,它是最基础的规律,逻辑规律、物理规律、数学规律都是它的上层构造。
共性规律:
共性是共性元的属性,共性元依照共性衍生的共性规律相互作用。
从描述上来看就知道,共性规律甚至能作用于它的本身,它好像自成因果,存在之内的一切规律都是它的衍生。
另外的,不管共性表现有多少,我们都可以归总一处,描述为一个共性,其产生的共性规律不管多长,也能归总一处,描述为一个。共性元在“存在之内”至少是两个,但其实,它可以是一个,这深刻揭示了存在内外事物的转化本质,就好像在时间之外的时间中,一个存在之外事物的过去与未来相互呈现共性。

共性规律建立在人类思维的最底层,人类思维实现了对存在之内的宇宙的反演,这也是我们可以思考宇宙的本质原因。事实上,我们可以利用共性规律,将那些存在之外的事物拖拽到我们的思维世界中,这样可以揭示存在之内的规律是怎么来的,它们不是什么造物主的恩赐,而是被隐藏在存在这一表象之外的深层构造。

这里先用共性规律进行推衍,展示世界的本质,进行对世间学问的补缺,然后稍微展示推证过程。

1.首先,让我们想象存在产生之前的事物,它应该对存在之内的一切命题表达“否”,这不同于存在之内“是与否”的二元对立,那么乍一看起来它在逻辑之外不可捉摸,让我们用共性规律推测它。
2.既然存在生自存在之前,即“无中生有”,那么会不会表现为一种渐进呢?
3.把存在之前的“永否”做个分解,能否用共性规律处理它表现出共性的部分呢?
4.那么非共性部分是否与宇宙之出那一点常数差异才有了宇宙相关,那一点差异是否是非共性落到存在之内的一点表现呢?而那些不可捉摸的无因之果或者说量子概率是否是永否的共性部分落到存在之内呢?
5.既然共性规律作用于其产生之前,它是自身之成因,也是自身之结果,是否这个世界的表象之下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圆环,共性规律作用于这个圆环中的每一部分呢?
6.共性规律是否会作用到那永否的非共性之内,显示出一种不可能穷尽的缺,缺中有缺呢?
7.是否共性规律向上构造出现了一种常恒,向下构造出现了一种常变,事物按着常恒变化时总会受到常变推上一点点,推着推着常恒常变就互相转化了?
8.到这里,猜想之间共性能够互相解释,也就接近世界真相的一点点了。
9.在存在之内,其实每一次相互作用中都必然不可能完全准确,总要被推动一点,层层推动下蝴蝶效应积累了几次就会反转常恒常变了。二者对立统一,相互转化,自证且互证。但都在共性规律之下。


【将上面的方式总结一下,给出一个使用共性规律的方法:
1.对于未知未见事物基于已知已见事物提出合理猜想,合理猜想必然有“缺”,重复之。
2.当合理猜想形成猜想圆环时,即结果反证原因之时,停止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应当尽量简洁。
3.对猜想进行共性追溯,即可得到未知未见事物的属性。实现0到1
4.重复上述过程,实现0到2,3,...8,9 尽量保持简洁
5.将0到9之间的共性继续追溯,实现0到∞】

经过几次思辨之后,惊讶地发现共性规律既作用于其产生之前,也作用于它产生之后。它自身因果相成。共性规律在自我循环中会产生一点微小的差异,这微小差异内部有一层层的构造不可穷尽,但每一层都受到共性规律自身影响。共性规律向上构造为常恒,向下构造为常变,二者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这样来看,世间的每一种学问都缺了一点,否则一个理论完美无缺,一切都在其下运转,又怎么会有人提出它呢?很多学问在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点缺,缺中有缺不可穷尽,实际上那一点缺并不比剩下的全部少,只是没有发生常变常恒转换,让我找出这些学问的缺。
584787769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2022-12-28, 20:59   #3
584787769
初级会员
 
注册日期: 2022-12-28
帖子: 5
声望力: 0
584787769 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默认 回复: 从共性规律到万物理论的一种可能

二.哲学补缺
哲学基于逻辑学四大定律发展而来,并没有找寻存在之外的存在,也没有找到规律之外的规律,哲学的上限在最开始就被定死在了存在之下,共性规律之上。

先进行对逻辑四大定律的补缺:
引出逻辑四大定律
1、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2、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3、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4、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不能是其自身的证明。

在存在之内的范围里,前三大定律表现为“是”与“否”的二选一。
在前面常恒常变的辩证中,我们显然可知,既使在存在之内,也有常变作用,这一点常变会使得“是”与“否”不再那么简单对立,所以我们先否定前三大定律。
但是常变常恒对立统一,互相转化。所以真的考虑尽一切(虽然不可能真的做到),把那一点点“是与否”的缺层层穷尽,其内部本身也受到“是与否”的作用,所以逻辑学三大定律在存在的范围之内最终是正确的。这一正确也是有缺的,缺在于不能到存在之外。只有共性规律可以到存在之外。

充足理由律通常不被与前三者相提并论,事实上它同样是共性规律之上之下,常恒常变共同作用的一种存在之内的正确结论。
一个事物的解释=常恒解释+常变解释
就像我们物理学不管怎么发展,最终无法解释物理规律本身,也无法解释宇宙最初的那一点点微变,总会有一点缺,缺与它们研究的全部相比并不少上哪怕一点。物理学家们总是不能解释它们,于是“上帝粒子”“上帝之手”就都来了,最后一头撞进神学和玄学里了。正是因为他们没能找出其中思辨关系的缘故。
常恒解释与常变解释本身并无定规,哪个简单哪个就是常恒解释,同样地,当一个事物它的常恒解释非常非常之复杂,那么它的常变解释就一定很简单,最终二者就会掉个边,互相转化。

顺便提一下奥卡姆剃刀原理。人们不清楚它为什么是对的,它只是好用,其实也在上面的论述之中。事物的两个解释是对立统一的,一种足够强烈的规律性当从一方面越是解释不清楚的时候,它另一方面的解释反而会越加清晰越加简单。人类的思维能力有限,哪边简单,哪边就是常恒解释。所以存在内要追求理论简洁性,但存在之外反而不行。

如果将逻辑学四大定律归总,就会还回本来面目,也就是共性规律,也就是实现了常恒与常变的统一。
584787769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2022-12-28, 21:01   #4
584787769
初级会员
 
注册日期: 2022-12-28
帖子: 5
声望力: 0
584787769 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默认 回复: 从共性规律到万物理论的一种可能

三.物理学补缺
首先引出共性规律的特点:
它是一元二象三维的,
1.一元即是一元为始,不存在与之相同的第二元,像真空中两个系统一样独立运作,事实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独立的系统,它只是人们对复杂问题的常恒解释的一种简化,真要找得话存在之内不管相距多远的两个系统都必然有一点缺使它们互相联系,绝不可能被穷尽。 一元性也可以描述为作用必然性,存在之内的每个事物必然相互作用相互穷尽。充足理由律也在其中一种表现。
2.二象即“是”与“否”,到现实中表现很多,最相近的就是逻辑学前三大定律。
3.三维即语维, 【共性元】 【共性】 【共性规律】 三个语维,任意颠换,一样事物既可以是共性也可以是共性元还可以是共性规律。这与我们三维空间形成共性,三维空间即是共性规律的现实表现之一,事实上时间也可以是三维的,但是更稠密的两个维度我们未找寻到,但像是量子纠缠超距作用就是第二维度内的,可以作用于存在之前到存在的一段,第三维度的时间可以同时作用于一切。顺便也揭示了人类思维与世界之间的共性,我们每一句话每一次思考都与这个世界的共性规律相呼应。即使是在世界之外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共性规律,将它的属性拖拽到我们的世界之中,用最简单的方法简单地处理。但反过来,一旦过度追寻那一点点不可穷尽的“缺”,反而会丢了自身的自然,一头扎进各种怪论之中。

进行对存在之内的宇宙的演绎:
这个模型基于一下几个属性:
【二元性:存在之内每次形成的新构造必然有两个,它们会互相分开不再参与各自之后的构造,但其内部构造应当相似直到常变积累
保留性:前一次构造产生的共性规律必然作用于其之后的一切,不管多么微弱也不会归零。反过来其前面的构造也不会参与后面的作用
常变常恒转化:每一次作用都是一次常变,应该会越来越积累直至反转
少量构造:能够参与到下一层的必然越来越少,但共性越来越强,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强】

1.存在开始的一元称为至微元,它只有一个,且只参与共性规律,最显著的表现当然是我们的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了。三维时间的描述不在存在之内,最后会补充。
至微元不断演绎中,它的“过去与未来”相互作用,产生了两个新的构造,我们这一支里万有引力就是这一层产生的第二共性规律的表现之一了。但是反过来,新的构造还是会参与到至微元的共性规律中,所以引力会影响时空正是这一表现,反过来后面每一层构造都能影响时空,无论多么微小,必然存在,这是常恒常变转化的规律。

2.次微元不断地演绎不断地构造,少量的构造出了四个第三微元,电磁相互作用这一层就开始出现了,当然出了我们这一支外必然还有三支。它同样能影响时空,当然,这种构造出现概率比第二微元少得多,宇宙中它的总作用也少得多,但共性更强所以作用更强。
3. 第三微元不断构造中出现了八个第四微元,这里该是质子中子的那一层了,可惜我缺乏相关知识,但是上述共性仍然存在,不会被穷尽,但常变应该略微体现出来了一点。
第四微元同样与上面呈现规律一致,甚至同样能够微乎其微地影响时空,比起上面更加之少,但也更加强大。
2.第五微元在常恒下为十六支,常变积累了三层应该表现很多了,原子当然不会只有十六种,但应该还保留在某处,不会被穷尽,上面的规律也一样。
3.第六微元应为三十二个,大概是到了分子的化学规律这里了。在这儿事物的常恒解释与常变解释都非常之复杂,可能有很多规律,但同样有很多例外。所以化学家们经常找一个规律写一个理论解释。它当然不可能是三十二元,但一样却终有缺,不会穷尽。当然前面五次构造它们同样参加,规律也同样适用,即便很多我们可能无法真正追寻其中。
4.第七微元既然还在存在之内,那么没有别的可能,一定就是我们人类了。
在这里先前的常恒解释已经太繁复了,常变解释反而成了相对简单,互相转化之中成了常恒解释。我们都是从一个人类祖源所成,当然上述地更加稀少且作用更加强大仍然成立,我们甚至在此之上建立了人类文明。当然,六十四这个数字是不可能被实现的了,常变干扰其中,层层作用反为常恒,但原先的常恒不可能真正消隐。就像或许地球上曾经有几个个与我们相近的智慧种族,但早已被淹没在时间洪流之中了,但这种淹没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或许只是与我们融合了,轻易观察不到了。

这样的构造之中,会有一种反演对称性的出现,就像物理学家们计算宇宙初始发现它处于一个极度精妙的平衡之中,他们用人择理论或是上帝来解释。事实上,若是只有常恒,那么这一切都将相等,但常恒衍生的常变必然会推上一手,这就是极精妙平衡之中的一点点差异的真正解释。
但是这也意味着,向我们一样构造的人类出现可能性也在一种极度精妙的平衡之中,宇宙中这一支出现人类的概率乘以宇宙大小的结果与一相近,但又会有常变来推上一把,所以找寻外星人的计划可能就要稍微改改了。但是常恒之下,一切皆成定然,常变之中,一切皆有可能,只有那些早就与我们分道扬镳的支中可能有人类了。

以上是对存在之内的共性规律演绎。但其实在存在以外一样可以找寻。
就像存在之前到存在之中,它们就像是没有由来的结果,凭空出现不可追寻。但是可以到存在之外去追寻,但反过来,量子事件的概率不能真的在50%,必然有一点点不可穷尽的常变推上一把。还有就是上述每次构造只会出现两个新元,那么电子怎么满布全宇宙呢?其实我们所熟知的电子只有一个,但在三维时间作用下在一维时间中散布在全宇宙内,这也正好与场论和波粒二象性对应起来,三维时间一维空间的描述放在最后了。

以上不过怪论而已,不可深究,不必细究,不要沉沦。一切不过自然而已。
584787769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旧 2022-12-28, 21:01   #5
584787769
初级会员
 
注册日期: 2022-12-28
帖子: 5
声望力: 0
584787769 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默认 回复: 从共性规律到万物理论的一种可能

四.数学补缺
即便是数学,它也是有缺的。
在人们对于无穷的想象中,把无穷想象地过于的大了,数轴一开始就是有缺的,于是数学家们发现了无理数,无理数里又发现了超越数,事实上,超越之内亦有超越,π与e更是超越之外的超越。而在数轴之外,同样有缺,许多自然之内,存在之外的数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在存在之内,无穷大本身是个有穷数,但是我们不能真正遍历它,所以实质上它是无穷的,但存在之外有很多东西能轻易遍历它。

这里构造一个无缺的数轴。
首先我们暂时先剔掉0,存在之内没有0,它,是人们对现象的一种评价。
这个自然数轴是分段的。
1.在存在之内,数字从1开始,这个阶段的结束是∞ 这里的无穷大是一个自然存在的有穷数,它并不是个定数,虽然人们已经算出了它的最后几位,但只要有一位不能确定,那么常变之下每一位都毫无意义。 存在之内的事物都可以用一个存在之内的数表示,在这一段里,它们对于命题的回答是“是或否”。也就是逻辑学三大定律
(1,∞) 一维数 是或否
2.将∞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开始,将圆数作为这个阶段的结束,在到达∞时,一切由加一衍生出来的构造都被穷尽了不能再用,在这一阶段里的数都是二维数,并不是有了方向,而是比存在之内一切事物总和都要大,把这么多点散到纸面上就会产生一个有面积的图形,所以可以实现化直为圆,所以这一阶段所有数都相等,它们具备一切共性,对于一切命题的回答是“是”
(∞,圆数) 二维数 永是
3.在存在之前的一个阶段,用非门作为这个阶段的开始,将1作为这个阶段的结束。这一过程就实现了“无中生有”。这一阶段的数对于存在之内的一切命题都予以否定的回答。它们没有任何共性,但仍在共性规律作用之下。
(非门,1) 零维数 永否

4.那么自然数被穷尽了么?没有。
到了圆数这里,一切其之前的构造都被穷尽了,但是还有一个规律可以进行最后的一次构造,那就是最开始的共性规律。从一数到二,然后从而数到三的规律。将从1到圆数的过程再来一次,就到了至数。
能作用于至数之上的也只剩下了共性规律,再构造一次它就会退回到圆数里去了。这是真正的数字尽头,它本身是有穷数,但谁也没法把它穷尽。这一阶段与众不同,它毫不稠密反而无比空旷,只有两个数,圆数开始、至数结束。唯一能放进来的就是共性规律。
至数就很怪了,它具有一切共性,但在最后的构造之中一切共性都被无限地内部自我构造,反而遮掩去了,所以它并不具备一切共性,它对于一切命题给出了“是且否”两个回答。这里是三维数,有且只有一个的三维数,这么多的点放到空间里来就会成为三维立体结构,体积无限小但也无限大,这里很奇怪。
(圆数,至数)三维数 是且否

5.分析每一段的时候,只有开头和结尾是无用的,必须加进来一个数。它对应的是一种规则,从一数到二的规则,就是一开始提到的共性规律,用1→2来表示它。把它放进去,每一段就有了三个数,三个数就可以进行处理分析了。

6.最后,这个自然数轴还缺一个数,它就是0。我们最开始将它剔掉,现在我们把它加回来,它并不是描述某一个数,它描述的是这个数轴的工作状态,一种周而复始,可以穷尽但不会被真正穷尽,但在可能性之外,常变常恒之中,它真的会被穷尽的状态。

7.事实上,我发现tree3和圆数很像,tree(tree3)与至数很像,或许数学家们早已构造出来了它们,但是不知道其具体含义。

8.即使这样,这条数轴仍然有缺,缺点就在于它不好用。只是辅助理解,当常恒解释过于复杂的时候可以进行思路转换,很难甚至不可能的问题会非常之简单。
9.这样的数轴可以穷举自然数,存在之内存在之外都被穷尽了。


将正向数轴与自然数轴作个对应。
数学家们想象中,无穷是真正的无穷,但这是不全对的,存在之内的数本身是有穷的,存在之外的数也是有穷的,但只是不可能真正将它穷尽。在正向数轴之上,就像将圆数压缩到无穷这个地方一样,事实上存在之内的任何构造连∞这个数本身都没有构造到,更别提圆数、甚至是至数、还有1之下的非门了。不仅数轴左右都有缺,在压缩的过程中还会内有其缺。
超越之中还有无穷之超越,数轴上无限稠密中产生的超越性正是圆数被强行降维到∞处的表现。
首先∞和圆数都不是定数,都在常变之下,算出最后的数位没有用处,它们是有穷数但各个都在无穷之外,不可能真正穷尽。好像在赌场里,自然作为庄家提出“翻开十六张牌的时候如果有两张点数相同则你获胜”,在存在之内,胜率是100%。但存在之外,一切都由自然做主,胜利条件一直都有两个“翻开十六张牌”和“两张点数相同”。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在存在之外,人眼中的概率其实无关紧要,对于观察者人而言,永远是50%,在自然眼里,概率永远是100%。
那么在将圆数压缩到无穷之处的过程之中,压缩出了许多超越性,超越之中必然內构超越,缺中有缺永不穷尽。
有2个超越数是特殊的,π和e。一个实现化直为圆,一个实现恒常变化,它们都是共性规律在存在之内的表现。都是永远不可能穷尽的超越之超越。当然,光是这两个超越数体现不出常变转化的对立关系,它们各自有一个数字伙伴,毫无超越性,是我们一开始就会用到它们的数字伙伴,1和2。
对了,那么复数和负数应该放在哪儿呢?事实上,这是一种方向性的描述,是对那些与我们不同方向上分支的表达。在自然数轴上,1,-1,i都在一个位置。本身也是共性规律三个语义维度任意颠换的表现。
但是反过来讲,虽然它处处有缺陷,但也因此最具有实用性,因此人们最早发现了它。彼之所缺,我之所盈也。适当地利用最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协调矛盾关系正是人类智慧之所在。

让我们引出一个猜想:人们发现存在之内的素数呈现某种规律并算到了几亿位但没法证明它。
在一个公理系统中,可以把公理系统中看作是一个共性,公理就是在这共性之后形成的非共性,但我们一般只找到了很少的几个,事实上,公理的数目和这个系统包含的数目是相同的。就在存在这一区段之中,用相乘作为相互作用的共性规律,那么素数就是这一系统里的公理了。
一定会有一个公理来描述这些公理们的规律,它本身可以对应为一个素数,也就是它作用于它的本身。并且它唯一的证明方式是遍历整个系统中的素数,产生一个与之对应的定理,那么它遍历了所有素数后常变会积累起来使它有一点缺,但是也一定有一个公理与之对应,真正能作用于整个系统。也就是一个公理系统中的公理与定理,素数与合数的数目相等,这里已经很怪了,但是强行推下去吧。最终定理就升级为了与之对应的公理。描述素数分布规律的公理既然作用于它自身并且要从它自身证出,那么它是自证的,并且这种自指性像π一样内构无穷之超越。但是也像π一样有与它对应的2一样,可以部分相对简单的描述出来。
假如有一种规律能够预测其相当长一段范围的分布,那么也应当可以描述其全部分布。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描述其全部,这种层层构造产生的自指性会很快表现出来。这个猜想应该可以直接作为公理,不过它不可证其是不可证其否,本身是一个像π一样的高维的压缩之后产生的一部分。很难用存在之内的逻辑描述,过程也很怪异。

顺便用数学上的补缺反推物理上的补缺。
我们的时空呈现出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反过来讲,它也可以用一维空间与三维时间来描述。
一维空间里面只有一个至微元。
在时间的第一个维度里,刻度是0到∞,每一个刻度对应着我们这里的一个最小单位时间,比如普朗克时间。它是时钟的时针,刻度很稀疏,仅有无穷个。
当时间的第一个维度里转动一个刻度时,分针就转了一圈,分针刻度很稠密,它有圆数个刻度,是时间的第二个维度。
当时间的第二个维度里转动一个刻度时,秒针也转了一圈,秒针刻度同样稠密,数量同样有圆数个。

那么至数在哪呢?第一个维度转动一个刻度时候,秒针就已经转了至数个刻度了,也转了圆数圈。

这个三维时间,怎么和我们的钟表那么像呢?巧合么?是,却也不是。

所以再进行补缺,至微元在一个时针的时间里就已经在秒针下作用了至数次了。而至数个点本身又能形成有体积的三维空间。时空应该各有三维,但时间另两维早已经不在存在之内了。
三维时间一维空间 与 一维时间三维空间其实只是一件事的两个解释。连成一体才能周而复始,无始无尽。
世间诸多事物,必定常中有变,变中有常。
从这一角度看,一个电子能弥散在宇宙之间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各种场波粒二象性的根本来源吧。

所以我们每一秒过去,过去与未来都会改变,我们所认知到的,应该是一条三维时间里的一条斜线。
宇宙开始时候的那一点微变可不是什么上帝之手,是不同斜线上的我们自己和宇宙万物。宇宙本身存在内外因果相成周而复始,物理规律可不是什么上帝赐下来的,是共性规律演绎出来的。最令人厌恶的就是将一切未知未见归结于造物主或者什么神明之类的鬼怪。
根本就没有什么造物主,一切都是自然而已。
即便在存在之外,造物主也是不存在的。
584787769 当前离线   回复时引用此帖
回复


发帖规则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不可以发表回复
不可以上传附件
不可以编辑自己的帖子

启用 BB 代码
论坛启用 表情符号
论坛启用 [IMG] 代码
论坛禁用 HTML 代码



所有时间均为北京时间。现在的时间是 21:26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权所有 ©2000 - 2025,Jelsoft Enterprises Ltd.